(网经社讯)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上游产业链
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上层对应着数据价值化以及数字产业化中的基础电信部分(即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包括软硬件等)。作为整个数字经济产业链的核心,数据要素是整个数字经济产业链循环的基础,而包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在内的信创产业则是推动产业链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两者是构建数字经济上层基础的关键。
02-1 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是政府、企业、个人产生的数据,经资源化、产品化、资产化后,成为具备交易价值的数据资产,参与生产经营,形成生产要素的价格、体系。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数据如何发生要素作用以及其中需要的技术以及标的企业如图所示: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迅速。2021年我国数据交易规模已超预期达到815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超过25%,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749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2200亿元。
02-2 信创产业
信创产业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旨在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基础软硬件产品实现对 国外引进产品的替代。目前,我国信创产业已形成了以国家和科研机构为引导,诸多企业共同实 践并积极突破的新局面。信创产业主要包含四大模块: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其中基础软硬件是数字经济产业链上游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02-3 通信设备
除数据要素和信创两个链条以外,包括 5G、光纤光缆和卫星等在内的数字基建也是数字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上游基础。
以 5G 为例,截止23 年一季度我国已拥有 5G 基站 264.6万个,每万人 5G基站数达到了18.7个。在 5G 基站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动了光模块以及光纤光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22年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已经达到 5958 万公里,千兆光网已经具备覆盖超过 5亿户家庭的能力。
03 中游产业链
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中游主要由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构成,对应着数字经济“四化框架”中数字产业化的核心部分。数据要素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领了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
03-1 数字产业化
数字产业化就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互联网业等,都是有了数字技术后才出现的产业。
云计算是目前数字经济产业链中应用最广的中游核心技术。
根据服务类型的差异,云计算可进一步划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我国公有云结构主要以基础设施即服务为主,截至2021年占比达74%;而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的占比分别为9%和17%。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结构中,软件即服务的占比接近50%,基础设施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的占比均接近四分之一。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云计算市场中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两个方向仍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目前企业有: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等。
数字经济产业链中,人工智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关键技术。
而去一年中备受关注的ChatGPT则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当前,我国多家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自家研发的大型模型,广泛应用于语言、图像处理等领域,极大地提升了日常工作中数据预处理效率。企业有:百度、字节跳动、科大讯飞、华为、腾讯等。
03-2 产业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简而言之,产业数字化则是指这些产业原本就存在,但是利用数字技术后,带来了产出的增长和效率的提升。目前,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仍相对较低,但是自2016年以来渗透率逐年递增。
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加速了工业企业数字化的进程,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2 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8.6%和77%。
制造业:数字经济下一 阶段最主要的转化对象
农业:虽然重要,但尚未取得深度成果,还有待技术下沉
服务业:在零售端几乎已经完成数字化的版块
04 下游产业链(行业应用举例)
04-1 应用场景一:打造智能化工厂,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石化化工生产厂通常体系庞大、工作流程繁琐,且关键设备的运行效果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产品产出效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化工厂现已逐步成为海内外化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运行能力的重要途径。现有企业可在生产控制、安全环保等重点环节加快新型工业网络、智能装备、关键软件和系统等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管理水平,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智能化工厂的“智能”主要体现在智能控制、智能生产以及智能运营三个维度。
(1)智能控制:将生产自动控制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监管控制,实时采集数据并做好备份。
(2)智能生产:智能化生产系统可结合生产工艺、设备状态、设备利用率、订单优先级、原材料供应等因素以及历史数据,自动优化排产顺序,并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最大化地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交付的准时性。
(3)智能运营:智能运营是在实现智能控制、智能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工业物联平台、数据中台以及运营决策中心等功能模块,对订单、生产、物流、仓储以及人工调度等各维度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实现端到端的数据打通、数字资产集中化治理、数据指标可视化呈现,进而形成完整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与决策体系。智能运营可以有效降低人工调度与决策强度和压力,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等多维度助力企业提升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轮胎行业属重资产、劳动密集型领域,国内胎企对成本敏感,运营管理直接影响经营效益。森麒麟作为较早推行智能制造的轮胎企业,2012 年探索智能化应用,打造覆盖研发、生产、仓储的智慧工厂物联网体系。2014 年青岛建成国内首个轮胎工业物联网智慧工厂,相比传统产线用地减 50%、单产提 50%,用工效率达传统 4 倍,产品合格率 99.8%。依托青岛经验,其在泰国建成两个智能工厂(摩洛哥厂在建),泰国二期工厂通过自研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升约 30%、生产效率提 20%,次品率、设备维护成本等均降低。未来,森麒麟将持续完善智能制造,推进数字化升级,开拓海内外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与品牌知名度。
04-2 应用场景二:电商&物流
近年来,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行业持续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2021年跨境出口电商行业规模已突破6万亿。2022年受到局部封控导致的供应链压力和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跨境出口电商行业边际增速下挫,但全年依旧扛压实现了9.4%的同比正向增长,规模也达到了6.6万亿。
艾瑞预计未来三年伴随经济复苏,相较于2022年,行业边际增幅将会修复,以16.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并于2025年突破10万亿。
伴随即时电商各品类、各场景、各时段渗透率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即时配送行业快速发展。根据艾瑞测算,2024年即时配送行业规 模预计将达到4176.8亿元,相较2019年1640.8亿元增长显著,五年间复合增速高达20.5%,预计2024-2028年将保持高速增长,复 合增速约18.0%,2028年即时配送行业规模预计将超8100亿元。
未来,即时配送将充分发挥本地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支撑即时电商等本地新型零售业态发展,充分发挥促进消费、保障民生、扩大就业的社会价值,持续规范、健康、高速发展。
04-3 应用场景三:数字化空间&元宇宙
线下大空间:利用数字技术在线下大空间开展文化服务,将传统游艺类 体验扩展到文化领域,融入世界文化、知名IP、科技探索等因素,提升 互动性和参与度,成为当下线下大空间发展的热点方向。
线下大空间典型示例
元宇宙文化消费产业侧:元宇宙文化消费项目可成为产业侧拓宽现金流的机会,达成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之一在于优化用户的体验质量:产 业侧可通过优秀的内容创作与创新的变现模式,深度增强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转化率,从而创造更为可观的收益。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具有明确主题、内容积淀和沉浸场景的IP对用户而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具有极强的自有项目开发潜力,此外, 与纯内容相比,包含虚拟物品的元宇宙文化消费项目通过提供更多的获得感和体验,更能触动用户心智。
04-4 应用场景四:微短剧
根据短剧自习室行业图谱收录数据统计分析,有微短剧作品上过字节榜单、腾讯榜单的微短剧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共中, 剧集制作商占比最高,达到33.5%,其次是剧本提供商(即IP版权商及原创剧本商)、平台运营商和剧集分销商,占比分 别为26.1%、22.6%和21.8%。剧集制作商和故事创意提供商承担了微短剧内容产出,而平台运营商和剧集分销商主导了 内容运营和传播,四者共同构成微短剧行业生态的中坚力量。
2023年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为358.6亿元,较2023年增长 234.5%。虽然在政策与平台监管进一步收紧、用户对内容品质需求不断升级以及市场竞争带来的内部调整等因素影响下, 微短剧行业将面临增速逐步放缓的挑战,但整体行业规模受市场需求驱动仍然呈持续增长趋势,预测2024年微短剧行业 市场规模为484.6亿元,并且未来五年内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04-5 应用场景五: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与人类经济生产活动的主要环节达成紧密结合,提供生产办公效率提升、运营管理优化、服务体验增强等效果实现。 而随着大模型、生成式AI技术的到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学习泛化与内容生成能力,高质效加速了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 进程,为AI可赋能的场景领域、扮演角色提供更多创新性与可能性。
202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800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6%,未来大语言模型、语音大模型的产品门槛与应用成本将逐步降低,带来更多API能力调用与产品解决方案的AI能力融入发展,尤其在2024年以后, 更多AI产品逐步变现、AI能力下放至边缘侧与端侧之后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原本以图像识别为主的计算机视觉市场增长变缓,受政 策及政府预算影响,泛安防类的业务增长更多被医疗、工业等CV产品取代,且图像生成市场将在未来3-5年迎来更多商业变现机会, 进一步填充计算机视觉模态的市场空间驱力。